刚出生的宝宝身上脱皮可能由生理性蜕皮、环境干燥、胎脂残留、过敏反应、感染等因素引起。
新生儿皮肤表层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出生后接触空气会加速外层表皮细胞脱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表现为细碎屑状脱皮,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即可。
冬季暖气房或空调房湿度不足时,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薄弱,易出现片状脱屑。建议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使用纯棉衣物包裹减少摩擦,沐浴后及时涂抹无香料婴儿润肤霜。
胎儿期覆盖的胎脂在出生后逐渐干燥脱落,可能伴随局部皮肤发红。需用温水轻柔清洗褶皱部位,避免强行剥离,通常1-2周内可自行消退。
接触洗涤剂残留、化纤衣物或某些润肤产品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脱皮伴丘疹。需排查过敏原并更换为低敏产品,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
真菌感染或细菌性脓疱疮会导致皮肤脱屑合并渗液、结痂。若脱皮区域扩大或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就医进行真菌镜检或细菌培养,确诊后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日常护理需选择无刺激婴儿专用洗护产品,沐浴水温控制在37-38℃,时间不超过10分钟。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易致敏食物。注意观察脱皮是否伴随瘙痒、渗液等异常症状,若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儿科就诊。保持宝宝指甲清洁修剪,防止抓挠导致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