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能引起心脏、脑、肾脏、视网膜及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靶器官损害主要涉及心肌肥厚、脑卒中、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左心室代偿性肥厚,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初期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气促,后期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治疗需控制血压达标,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同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并定期监测心功能。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脑小动脉破裂出血,慢性高血压则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预防需维持血压稳定,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需强化降脂治疗。
肾小球内高压状态导致蛋白尿及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严重者发展为尿毒症。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和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出现血肌酐升高。治疗需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3-6个月监测肾功能变化。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为四级,从动脉痉挛到视乳头水肿不等。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眼底检查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控制血压是根本措施,重度病变需联合眼科治疗,建议每年进行眼底检查。
持续高血压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尤其易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壁弹性下降可引发主动脉夹层等急症。除降压治疗外,需检测踝臂指数和颈动脉超声,戒烟并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膳食钾摄入如香蕉、菠菜等。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每月测量血压并记录,合并靶器官损害者需每季度复查相关器官功能指标。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戒烟限酒,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