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确诊及病情评估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与内镜检查,关键检查项目包括增强CT、胃镜检查、超声内镜、病理活检以及PET-CT。
增强CT能清晰显示食管壁增厚程度、肿瘤浸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断手术可行性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可提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尤其有助于发现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该检查属于无创操作,但需注意碘过敏患者禁用造影剂。
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形态,是确诊食管癌的首选方法。检查时可发现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或菜花样肿物,同时能精确测量肿瘤距门齿的距离。电子染色技术能更早发现微小病灶,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短暂恶心感,但耐受性普遍良好。
超声内镜将高频超声探头与内镜结合,能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和周围淋巴结转移(N分期)。对于早期食管癌,可鉴别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受累情况,为内镜下切除提供依据。该检查需要专业医师操作,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
通过胃镜钳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活检可明确鳞癌或腺癌等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检测还能指导靶向治疗。通常需多点取材以提高阳性率,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引发出血,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
PET-CT通过追踪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高摄取特性,能发现全身远处转移灶,对晚期食管癌分期具有独特优势。检查前需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辐射量相当于自然环境中半年的本底辐射,孕妇及血糖过高者需谨慎选择。
食管癌患者日常需保持细软饮食,避免过热、辛辣及坚硬食物刺激病变部位。吞咽困难者可选择高蛋白营养粉补充能量,进食后建议饮用少量温水清洁食管。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弯腰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复查时应携带既往影像资料供医生对比病情变化,治疗期间出现胸骨后疼痛加重或呕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