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可能由胰岛素过量、降糖药物、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素瘤、长期饥饿等原因引起。
外源性胰岛素注射过量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转移,当剂量超过实际需求时,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急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磺脲类促泌剂和格列奈类降糖药可能过度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这类药物半衰期较长,在进食不足或运动过量时易引发延迟性低血糖。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药物蓄积。
肝脏是糖原储存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严重肝病会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肾脏参与胰岛素降解和糖异生,肾功能衰竭时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同时肾脏糖异生能力减弱,两者协同作用易诱发低血糖。
胰腺β细胞瘤自主分泌过量胰岛素,导致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这类患者常出现清晨意识模糊或癫痫样发作,血糖多低于2.8mmol/L而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持续能量摄入不足时,机体耗尽肝糖原储备后,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虽可替代部分能量需求,但脑组织仍依赖葡萄糖供能。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或消化道吸收障碍患者易出现此类反应性低血糖。
预防低血糖需规律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掌握胰岛素与降糖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日常饮食注意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合理搭配,避免空腹饮酒或过度节食。运动前后适量加餐,随身携带糖果应急。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定期复查并调整用药方案,疑似胰岛素瘤患者应及时进行胰腺影像学检查。出现冷汗、手抖等低血糖前兆时立即进食含糖食物,意识障碍者需紧急就医静脉注射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