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特征及治疗方式上,主要涉及胃酸反流机制、炎症范围及伴随疾病等因素。
食管炎泛指食管黏膜的炎症,可能由感染、药物刺激或物理损伤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特指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炎症,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直接相关。后者常伴随胃食管反流病,前者则可能独立发生。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症状在平卧或进食后加重;普通食管炎可能出现吞咽疼痛、异物感,但较少出现与体位相关的反流症状。两者均可导致吞咽困难,但反流性食管炎更易引发慢性咳嗽、喉部不适等食管外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可见食管下段纵行糜烂,严重者出现Barrett食管改变;普通食管炎的黏膜损伤范围更广泛,可能呈斑片状分布,且与反流无关的食管炎常见白色伪膜或溃疡灶。
反流性食管炎常合并食管裂孔疝或胃排空延迟;感染性食管炎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能检出真菌或病毒。过敏性食管炎则与特定食物过敏原相关,病理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反流性食管炎需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并需抬高床头、控制体重;普通食管炎治疗取决于病因,感染性需抗真菌药如氟康唑,药物性需停用损伤黏膜药物。两者均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但反流性食管炎需额外限制高脂食物及咖啡因。
日常护理中建议采取少食多餐原则,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睡眠时可垫高上半身15-20厘米,普通食管炎患者需注意食物温度避免过烫。适当食用燕麦、南瓜等黏膜保护性食物,避免柑橘类、薄荷等可能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动力,但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及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