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食欲减退以及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可能由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药物刺激或自身免疫因素引起。
1、上腹隐痛:
胃黏膜持续炎症会导致上腹部钝痛或灼烧感,疼痛多出现在空腹或夜间,进食后可暂时缓解。胃酸分泌异常及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是主要诱因,建议通过胃镜检查明确黏膜损伤程度。
2、餐后饱胀:
胃动力减弱使食物排空延迟,表现为进食后腹部胀满感持续2小时以上。这与胃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相关,可尝试少食多餐并避免高脂饮食。
3、反酸嗳气:
贲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患者常感觉咽喉酸苦并频繁打嗝。夜间平卧时症状加重,需警惕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
4、食欲减退:
炎症刺激影响胃分泌功能,胃蛋白酶和胃酸减少造成早饱感。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引发贫血,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鱼肉、蒸蛋等优质蛋白。
5、体重下降:
持续消化吸收障碍导致体重进行性减轻,半年内下降超过原体重10%需排查恶性病变。建议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每日5-6餐且单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腌制、油炸及辛辣食物,限制浓茶咖啡摄入。餐后30分钟适度散步有助于促进胃排空,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可减少夜间反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进行四联,同时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预防贫血。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