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以继续吃母乳,但需根据不耐受程度调整喂养方式。主要干预措施有少量多次哺乳、添加乳糖酶、改用低乳糖配方奶、母亲调整饮食结构、监测生长发育指标。
1、少量多次哺乳:
将单次哺乳量减少并增加喂养频次,可减轻肠道负担。乳糖酶在肠道有大消化阈值,分次摄入能让未被分解的乳糖量低于阈值。每次哺乳间隔2-3小时,单次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需观察宝宝排便次数与性状变化。
2、添加乳糖酶:
在哺乳前15分钟服用乳糖酶制剂,能帮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常用制剂包括酸性乳糖酶、中性乳糖酶等,需选用婴幼儿专用剂型。需注意制剂温度不超过40℃,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影响活性。
3、低乳糖配方奶:
对于重度不耐受者,可暂时替换部分母乳喂养。选择乳糖含量≤0.5g/100ml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建议替换每日1-2次哺乳。转奶需循序渐进,期间观察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
4、母亲饮食调整:
哺乳母亲减少高乳糖食物摄入,如牛奶、冰淇淋等乳制品。增加钙质替代来源如豆腐、深绿色蔬菜,保证每日钙摄入量达1000mg。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维持乳汁营养均衡。
5、生长监测:
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评估营养摄入是否充足。6月龄内婴儿每月体重增长应≥600g,若持续增长缓慢需考虑调整干预方案。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必要时进行大便还原糖检测。
母乳仍是乳糖不耐受婴儿的佳食物,建议优先维持母乳喂养。母亲可每日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微生态,哺乳期间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宝宝辅食添加应推迟至6月龄后,从低敏米粉开始逐步引入。注意腹部保暖,哺乳后竖抱拍嗝减少胀气。若出现脱水、血便或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粪常规、过敏原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