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疼痛主要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疼痛特点与胆囊炎症程度相关。胆囊炎疼痛主要与胆囊急性炎症、胆结石嵌顿、胆汁淤积、细菌感染、胆囊壁缺血等因素有关。
1、胆囊急性炎症:
胆囊壁发生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绞痛,按压胆囊区可出现明显压痛。炎症程度越重,疼痛范围可能扩大至整个上腹部。
2、胆结石嵌顿:
胆囊颈部或胆总管被结石阻塞时,胆囊强烈收缩试图排出结石,引发剧烈胆绞痛。疼痛呈阵发性加重,常位于剑突下偏右位置,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结石嵌顿时间越长,疼痛程度越剧烈。
3、胆汁淤积:
胆囊排空功能障碍导致胆汁滞留,胆囊内压力升高引发胀痛。疼痛多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长期胆汁淤积可能诱发慢性胆囊炎,疼痛呈现间歇性发作特点。
4、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囊时,除局部疼痛外常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疼痛范围可能扩散至右侧肋弓下区域,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剧。严重感染可导致胆囊积脓,疼痛转为持续性剧痛。
5、胆囊壁缺血:
胆囊动脉供血不足时,胆囊壁发生缺血性损伤引发疼痛。常见于老年患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钝痛,可能伴随消化不良症状。缺血持续时间延长可能引起胆囊坏死。
胆囊炎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每日脂肪摄入量控制在40克以下。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以及苹果、梨等水果。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避免长时间空腹。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就医治疗,慢性期可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疼痛加重。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慢性胆囊炎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肝胆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