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发生于存在慢性高血压病史、多胎妊娠、高龄初产、肥胖及糖尿病史的孕妇。高危因素主要有既往子痫病史、妊娠间隔过短或过长、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及营养不良。
1、慢性高血压:
孕前已确诊高血压的孕妇,妊娠期血压控制不佳时易发展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这类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并密切监测尿蛋白及胎儿生长情况。
2、多胎妊娠:
双胎或三胎妊娠时子宫胎盘负荷显著增加,血管内皮损伤风险升高。多胎孕妇出现蛋白尿和水肿的概率是单胎妊娠的3倍,需增加产检频率并通过超声监测胎儿发育。
3、高龄初产:
35岁以上首次妊娠的孕妇血管弹性下降,胎盘灌注不足易导致血压升高。临床表现为妊娠20周后出现持续性血压≥140/90mmHg,可能伴随视力模糊和上腹痛等症状。
4、肥胖孕妇:
体重指数超过30的孕妇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会影响胎盘血管形成。这类人群建议通过低盐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增长,每周体重增幅不宜超过0.5公斤。
5、糖尿病史:
孕前存在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血管病变。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引发全身小动脉痉挛,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
建议高危孕妇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60-80克,优先选择鱼类、禽肉及豆制品;保持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或散步;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自测血压需固定时间并记录波动情况,收缩压持续超过135mmHg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注意补充含钙400-600mg/天的乳制品或钙剂,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5克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