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通常难以自愈,控制病情需采取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及并发症预防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长期携带病毒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1、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治疗是抑制病毒复制。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这类药物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干扰素也可用于部分患者,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抗病毒治疗需长期坚持,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
2、定期监测:
患者需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等指标。肝脏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占位性病变。对于40岁以上或存在肝硬化高危因素者,建议每半年进行胃镜检查以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生活方式调整:
绝对戒酒可避免酒精对肝脏的叠加损伤。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控制动物脂肪摄入量。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建议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
4、心理干预:
长期患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正念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改善。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避免患者因病耻感回避治疗。建立病友互助小组有助于分享抗病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5、并发症预防:
肝硬化患者需预防消化道出血,避免进食粗糙食物。腹水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肝癌筛查推荐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测,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保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全谷物,适量摄入深海鱼类。避免过度劳累和擅自服用肝毒性药物,所有用药需经肝病专科医生评估。定期接种甲肝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预防合并感染。保持积极治疗态度,与主治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