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发现糜烂性胃炎时进行活检主要为了鉴别病变性质、排除恶性风险以及指导后续治疗。活检的必要性体现在明确病理诊断、评估炎症程度、识别特殊感染、发现早期癌变、制定个体化方案五个方面。
1、明确病理诊断:
内镜下糜烂性胃炎可能对应多种病理类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特殊类型胃炎。活检可通过显微镜观察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腺体结构变化等微观特征,区分单纯糜烂与其他潜在病变,避免仅凭肉眼判断导致误诊。
2、评估炎症程度:
活检能准确分级炎症活动度与萎缩范围,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活动性炎症、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慢性炎症等不同阶段进行量化评估。病理报告中的分级结果直接影响抗感染治疗周期和随访策略的制定。
3、识别特殊感染:
部分糜烂性病变可能由幽门螺杆菌以外的病原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或真菌感染。活检组织可进行特殊染色、PCR检测等微生物学检查,明确感染源后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经验性治疗无效。
4、发现早期癌变:
胃黏膜反复糜烂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型增生,活检能检出肉眼难以识别的局灶性癌前病变。对于伴有边界不清的糜烂、周围黏膜纠集等可疑征象者,多点活检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实现早诊早治。
5、制定个体化方案:
病理结果可指导用药,如伴肠化生者需补充叶酸、重度萎缩者监测胃蛋白酶原。对活检证实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可能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而单纯糜烂仅需抑酸护胃药物。
确诊糜烂性胃炎后,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与过度饮酒,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煮菜肴等低纤维饮食,规律进食以减轻胃黏膜负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严格分餐,家庭成员同步检测。建议每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以减少夜间胃酸反流。根据病理结果定期复查胃镜,中重度萎缩或肠化生患者需每年随访,日常出现黑便、体重骤降等预警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