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可能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哺乳方式不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乳汁淤积是哺乳期乳腺炎常见的原因,细菌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乳头皲裂会增加细菌入侵概率,哺乳姿势错误或婴儿含接不良会导致乳腺导管受压,产后免疫力下降则使乳腺更易发生炎症。
1.乳汁淤积
产后乳腺导管未完全通畅或哺乳间隔过长时,乳汁在乳腺小叶中积聚形成硬块。淤积的乳汁分解后产生化学刺激,引发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可通过热敷后轻柔按摩促进排乳,调整哺乳频率至2-3小时一次,使用吸乳器辅助排空残余乳汁。若淤积超过24小时未缓解需就医。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乳头破损处逆行感染是主要致病途径,哺乳期乳腺血运丰富更易形成脓肿。典型表现为单侧乳房剧痛伴39℃以上高热,乳汁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呋辛,严重脓肿需穿刺引流。
3.乳头皲裂
婴儿吸吮力过大或衔乳姿势不正确会导致乳头表面出现裂纹,成为细菌入侵门户。哺乳后可涂抹羊毛脂乳头修护霜保护创面,哺乳前无须特殊清洁。使用乳头保护罩辅助哺乳,每次哺乳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皲裂严重时需暂停患侧哺乳。
4.哺乳方式不当
婴儿含接不全导致乳晕受压不均,部分乳腺管长期排空不畅。正确哺乳时应使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下颌紧贴乳房,听到规律吞咽声。避免固定姿势哺乳造成局部导管压迫,可尝试橄榄球式、侧卧式等多种哺乳姿势交替进行。
5.免疫力下降
产后疲劳、睡眠不足及营养缺乏会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建议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致密性。注意休息与哺乳时间协调,适当进行产后康复锻炼,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匹多莫德。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应穿戴宽松棉质哺乳文胸避免压迫,饮食注意低脂高纤维预防便秘,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出现发热或乳房硬块持续增大时须及时就诊,治疗期间可继续健侧哺乳,暂停患侧哺乳时需定时排空乳汁。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病情恢复,哺乳后可用冷藏卷心菜叶外敷缓解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