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导管癌属于乳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70%-80%,属于浸润性乳腺癌的一种。
浸润性导管癌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具有明确的侵袭性特征。根据组织学分级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类,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条索状或腺管状,常伴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肿块,超声显示形态不规则且血流信号丰富,钼靶可见毛刺状高密度影伴微钙化灶。分子分型通常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或三阴性乳腺癌,不同分型对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浸润性导管癌需与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非浸润性癌鉴别,后两者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预后相对较好。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如黏液癌、髓样癌、乳头状癌等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需结合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采用TNM分期系统评估疾病进展程度。基因检测可评估BRCA1/2等遗传突变风险,指导预防性治疗决策。
患者确诊后应完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状态和Ki-67指数检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术后康复期可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恢复关节活动度。定期随访监测应包括乳腺超声、钼靶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警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加入患者互助团体获得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