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通常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遗传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症状。
1、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持续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使蛋白质漏出形成蛋白尿。高血糖还会激活多元醇通路和蛋白激酶C通路,加速肾脏纤维化。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盐酸二甲双胍片等降糖药物,同时配合低糖饮食。
2、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某些基因多态性会影响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这类患者应更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可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保护肾功能。
3、高血压
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压力,加速肾功能恶化。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使用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要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
4、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会促进肾小球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患者需检测血脂指标,必要时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
5、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状态会释放炎性因子损伤肾小球,C反应蛋白升高是危险信号。除控制基础疾病外,可适量补充维生素E软胶囊等抗氧化剂,减少氧化应激对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8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出现明显浮肿或尿量减少时要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