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底6期分期通常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分为非增殖期(1-3期)和增殖期(4-6期),具体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形成及玻璃体出血等。
1、非增殖期1期
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特征性改变。微血管瘤为毛细血管壁局部膨出,眼底检查可见针尖样红点。此期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但已提示视网膜微血管受损。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为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无须特殊药物干预。
2、非增殖期2期
特征为视网膜出血合并硬性渗出,出血呈点状或斑片状,硬性渗出为黄色脂质沉积。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视力模糊。此期需加强血糖监测,可遵医嘱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同时配合激光治疗封闭渗漏血管。
3、非增殖期3期
出现棉絮斑和静脉串珠样改变,棉絮斑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梗死。患者视力下降明显,可能伴视野缺损。需联合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配合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延缓病变进展。
4、增殖期4期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脆弱易破裂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突发视力骤降,可见飞蚊症或黑影飘动。需紧急行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必要时实施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破坏缺血区域。
5、增殖期5期
纤维血管增殖膜牵拉视网膜,可能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力严重受损,出现固定黑影或视野缺损。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解除牵引,术中联合使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
6、增殖期6期
终末期表现为全视网膜脱离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多降至光感以下。治疗需行复杂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术后长期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控制眼压。此期预后较差,重在早期干预预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每3-6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饮食上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眼底出血。若出现突然视力变化应立即就医,晚期病变需由眼科与内分泌科联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