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痛经通常无明确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继发性痛经则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1、病因差异
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继发性痛经多由盆腔疾病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周围神经;子宫腺肌病则因内膜侵入肌层引起子宫增大和痛经。
2、发病时间
原发性痛经多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疼痛始于月经来潮前或来潮时。继发性痛经发病较晚,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疼痛可能持续整个月经期甚至延长至经后,部分患者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
3、疼痛特点
原发性痛经多为下腹正中痉挛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持续1-3天。继发性痛经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可能伴随盆腔压迫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深部性交痛,子宫腺肌病患者常见经量增多。
4、伴随症状
原发性痛经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前列腺素全身反应。继发性痛经常见不孕、月经异常,盆腔检查可能触及触痛结节或增大的子宫,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或子宫肌层增厚。
5、治疗原则
原发性痛经以缓解症状为主,常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栓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严重者可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等短效避孕药。继发性痛经需针对病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子宫腺肌病可考虑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药物无效时需手术干预。
痛经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月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热敷下腹部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适量饮用姜茶或红糖水可能减轻不适。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尽早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继发性痛经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基础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