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可通过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1型糖尿病通常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化学物质暴露等原因引起。
1、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替代是1型糖尿病的核心治疗手段,需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常用剂型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胰岛素治疗需配合持续血糖监测,避免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患者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评估胰岛功能。
2、血糖监测
每日4-7次指尖血糖监测可动态掌握血糖波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每3个月需进行一次。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能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夜间低血糖。血糖数据需记录分析,为调整胰岛素剂量提供依据。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4.4-7.0mmol/L,餐后<10.0mmol/L。
3、饮食控制
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控制每日摄入量,保证蛋白质占15-20%、脂肪25-30%。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避免浓缩糖分摄入。定时定量进餐,胰岛素注射与进食时间需精确匹配。合并肾病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8g/kg体重。
4、运动干预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推荐快走、游泳等运动。运动前需检测血糖,低于5.6mmol/L应补充碳水化合物。避免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应对低血糖。高强度运动后需监测迟发性低血糖,必要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5、心理疏导
疾病接受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需专业心理干预支持。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可减轻孤独感,家长需参与青少年患者的疾病管理教育。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使用糖尿病痛苦量表筛查心理问题。认知行为能改善治疗依从性。
1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终身管理意识,每日检查足部皮肤,每年进行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等并发症筛查。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储存胰岛素避免高温或冷冻。家长需帮助儿童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和监测习惯,学校环境中应配备应急葡萄糖制剂。定期内分泌科随访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急慢性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