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大便通常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排便困难,粪便呈粗大硬结或细条状,可能伴随恶臭。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的功能性肠梗阻,主要症状有排便延迟、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1、顽固性便秘
患儿出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排便量极少,后续出现持续性便秘,需依赖开塞露或灌肠辅助排便。这与病变肠段缺乏蠕动功能有关,粪便在近端结肠淤积形成粪石。家长需记录患儿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配合医生进行直肠指检和钡剂灌肠检查。
2、粪便性状异常
粪便多呈粗大硬结的圆柱形,或细如铅笔的条状,表面可见黏液。因粪便长期滞留导致水分过度吸收,同时肠道菌群失调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使粪便带有腐蛋样恶臭。家长需观察粪便中是否混有血丝,警惕肠黏膜损伤。
3、腹胀膨隆
腹部呈对称性膨隆,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可触及粪块。腹胀程度与便秘持续时间相关,严重时可能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家长可每日测量腹围,采用顺时针腹部按摩帮助排气,但禁止自行使用泻药。
4、呕吐拒食
因肠梗阻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呕吐物含胆汁或粪渣样物质。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体重不增、贫血等并发症。家长需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选择低渣配方奶粉,呕吐后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
5、生长发育迟缓
慢性营养不良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标准。这与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和进食困难有关。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术后配合肠内营养支持,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指标。
日常护理需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饮食上选择低纤维、高热量食物如米糊、蒸蛋,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术后患儿需长期随访,监测排便功能和营养状况,必要时进行排便训练。家长应学习腹部按摩手法和扩肛操作,定期复查结肠造影评估吻合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