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可能引起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肠穿孔等并发症。结肠炎主要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消化系统损害
结肠炎患者常出现持续性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可能超过10次,粪便中可能带有黏液或脓血。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会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引发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表现为腹胀高热和意识障碍,需紧急就医处理。
2、全身营养不良
长期腹泻会影响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吸收,导致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患者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下肢水肿和皮肤干燥。铁元素吸收障碍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3、肠道结构改变
慢性炎症可能引起肠壁纤维化增厚,形成肠腔狭窄导致梗阻。溃疡反复愈合可能形成假性息肉,增加癌变风险。病程超过10年的广泛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发生概率显著升高。肠穿孔是严重并发症,可能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4、关节皮肤病变
部分患者会出现外周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踝关节肿痛。皮肤可能发生结节性红斑或坏疽性脓皮病。眼部可能并发虹膜炎或葡萄膜炎。这些肠外表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需要风湿免疫科协同治疗。
5、心理社会影响
频繁如厕需求可能导致患者回避社交活动,引发焦虑抑郁情绪。部分患者因害怕症状发作而过度限制饮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疾病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工作学习效率,需要心理疏导和疾病管理教育。
结肠炎患者应保持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片等药物。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