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贫血可能由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红细胞破坏增加、血浆稀释、胃肠道失血等原因引起。运动性贫血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减少高强度运动等方式改善。
1、铁摄入不足
长期高强度运动人群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日常饮食中铁元素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建议增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补铁药物。
2、铁吸收障碍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胃肠黏膜暂时性缺血,影响铁的吸收效率。伴随腹胀、腹泻等症状时,可能与慢性胃炎或肠道疾病有关。可尝试将补铁时间与运动间隔开,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易吸收剂型。
3、红细胞破坏增加
运动时足部反复撞击地面可能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裂,称为行军性血红蛋白尿。长跑、篮球等运动更易引发,可能出现酱油色尿液。需降低运动强度,穿戴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严重时需就医排除溶血性疾病。
4、血浆稀释
运动后大量饮水可能造成血液暂时性稀释,使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这种生理性变化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无须特殊治疗。运动中建议少量多次补水,每小时饮水量控制在500-800毫升为宜。
5、胃肠道失血
剧烈运动可能引起胃肠道微小血管破裂,长期可导致慢性失血。伴随黑便、腹痛时需警惕消化道溃疡。胃镜检查确诊后,医生可能开具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同时需暂停高强度训练。
运动人群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女性运动员更需关注月经期铁流失。日常饮食保证红肉、禽类、深色蔬菜的摄入,避免浓茶和咖啡影响铁吸收。调整训练计划时采用阶梯式强度递增,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若出现持续疲倦、指甲变脆等缺铁特征,应及时到血液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