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创口出现白色的东西通常是正常愈合过程中的纤维蛋白渗出物或伪膜,也可能是食物残渣滞留或轻度感染的表现。主要有纤维蛋白渗出、伪膜形成、食物残渣滞留、局部炎症反应、干槽症初期等情况。

1、纤维蛋白渗出
拔牙后24-48小时内创口渗出的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凝集形成白色膜状物,属于正常生理性愈合反应。伴随轻微疼痛和肿胀,无须特殊处理,保持口腔清洁即可。避免用力漱口或触碰创面,防止凝血块脱落。
2、伪膜形成
术后3-5天创面覆盖的灰白色伪膜由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构成,是上皮再生前的过渡性保护层。可能出现轻微异味,可用生理盐水轻柔含漱。若伪膜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剧烈疼痛,需排除感染可能。
3、食物残渣滞留

进食后软质食物可能黏附在创面凹陷处形成白色团块。使用注射器抽取温水低压冲洗,或含漱氯己定漱口水帮助清除。术后24小时内禁止漱口,后期清洁时避免暴力操作导致继发出血。
4、局部炎症反应
细菌刺激引发的局限性炎症可产生白色脓性分泌物,伴随红肿热痛。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甲硝唑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禁止自行刮除创面白色物,防止感染扩散。
5、干槽症初期
血凝块溶解后暴露的牙槽骨表面可能覆盖灰白色坏死组织,伴随放射性剧痛和腐臭味。需及时就医进行牙槽窝清创,局部填塞碘仿纱条,配合服用洛索洛芬钠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控制疼痛。
术后应保持流质饮食3天,避免过热、辛辣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24小时内禁止刷牙漱口,48小时后可使用软毛牙刷避开手术区清洁。吸烟饮酒会延迟愈合,建议至少停止1周。若白色分泌物持续增多、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需立即复诊排除骨髓炎等并发症。正常愈合过程中创口颜色会从白→黄→粉红逐步变化,完全上皮化约需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