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与生黄芪的主要区别在于炮制方法和功效侧重,炙黄芪是生黄芪经蜜炙后的炮制品,两者在补气作用强度、适用人群及配伍应用上存在差异。

一、炮制工艺
生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切片,直接晒干而成。炙黄芪是将生黄芪片与蜂蜜按比例拌匀后文火炒至深黄色,表面微有焦斑,质地更柔润。蜜炙过程使部分多糖转化为单糖,增强甘温补益之性。
二、功效差异
生黄芪偏重固表利水,其补气作用较为平和,适用于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等情况。炙黄芪因蜂蜜协同作用,补中益气效果更强,对脾虚食少、中气下陷等虚证效果更显著,但滋阴润燥作用弱于生品。
三、成分变化

生黄芪含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等活性成分,蜜炙后部分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总多糖含量略有下降。炙制使大分子物质部分降解,更易被人体吸收,但利尿作用的皂苷类成分有所损耗。
四、适用证候
生黄芪多用于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如玉屏风散治表虚易感。炙黄芪更适合纯虚证,如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虚弱。疮疡初起宜用生品托毒外出,久溃不敛则可用炙品生肌收口。
五、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用炙黄芪以免助热,湿热证候优先选用生黄芪。蜜炙后黏腻性增加,痰湿壅滞者需配伍化痰药。入煎剂时,生黄芪需先煎,炙黄芪久煎可能致蜜焦化。
日常使用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选择,气虚兼燥热者可生炙各半配伍。食疗中生黄芪适合煲汤,炙黄芪更宜与粳米同煮药粥。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不可自行长期大剂量服用,服用期间忌食萝卜、浓茶等破气之物,感冒发热时暂停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