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严重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压力、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头皮疾病等原因有关。脱发通常表现为头发稀疏、发际线后移、发量减少等症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遗传因素
遗传性脱发也称为雄激素性脱发,主要与家族遗传史有关。患者毛囊对二氢睾酮敏感,导致毛囊逐渐萎缩,头发变细变软。早期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移或头顶头发稀疏,后期可能发展为秃顶。可遵医嘱使用米诺地尔酊、非那雄胺片、螺内酯片等药物延缓脱发进程。日常避免过度拉扯头发,减少烫染频率。
2、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会扰乱毛囊生长周期,导致休止期脱发。压力激素升高会使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表现为洗头或梳头时大量掉发。这种情况通常具有可逆性,通过心理疏导、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后,头发会逐渐恢复生长。可配合使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族等营养神经药物。
3、营养不良

缺乏蛋白质、铁、锌、维生素D等营养素会影响头发生长。节食减肥、消化吸收障碍、长期偏食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足。头发变得干枯易断,发量整体减少。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瘦肉、鸡蛋、深海鱼、坚果等食物的摄入。严重缺铁者可遵医嘱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铁剂。
4、内分泌失调
产后、更年期女性及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容易出现激素水平波动。雌激素下降或甲状腺激素异常会缩短头发生长期,导致弥漫性脱发。需通过激素检查明确原因,甲状腺疾病患者需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调节。产后脱发通常在6-12个月内自行恢复,期间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
5、头皮疾病
脂溢性皮炎、头癣、毛囊炎等疾病会破坏头皮环境,引起局部或广泛脱发。常伴有头皮瘙痒、红肿、鳞屑等症状。真菌感染需使用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溶液等抗真菌药物。炎症性脱发可短期外用哈西奈德溶液,同时避免抓挠刺激。日常选择温和洗发产品,保持头皮清洁干燥。
脱发患者应避免频繁烫染头发,洗头水温不宜过高。梳头时选择宽齿木梳,减少机械性拉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可多吃黑芝麻、核桃、桑葚等食物。如脱发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通过毛囊检测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