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CT报告单主要通过影像特征判断病灶性质与活动性,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典型表现包括渗出性病变、增殖结节、空洞形成、纤维条索影及钙化灶等。

1、渗出性病变
CT表现为云雾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提示活动性炎症。多见于肺结核早期或进展期,可能伴随咳嗽、低热等症状。需结合痰涂片检查判断传染性,活动期患者需隔离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
2、增殖结节
显示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结节,直径多小于3厘米,周围可见卫星灶。代表结核肉芽肿形成,属于亚急性期表现。可能伴有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需与肺癌鉴别,必要时行增强CT或穿刺活检。治疗需持续6-9个月抗结核疗程。
3、空洞形成

特征为环形透亮区伴厚壁,内壁多不规则,常见于上肺野。提示病灶坏死液化并通过支气管排出,具有较强传染性。可能并发咯血或继发感染。治疗方案需包含乙胺丁醇片等二线药物,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4、纤维条索影
呈线状或网状高密度影,为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属于陈旧性病灶标志,通常无活动性。可能遗留肺功能损害,但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需定期复查监测是否出现钙化或瘢痕癌变。
5、钙化灶
表现为点状或团块状极高密度影,CT值超过100HU。表明病灶完全愈合,属于期表现。通常无临床症状,但广泛钙化可能影响肺通气功能。无须抗结核治疗,但需关注是否合并其他活动性病灶。
阅读CT报告时需重点观察病灶分布特点,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活动性病变通常伴随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建议患者携带完整影像资料至呼吸科或感染科就诊,由专科医生结合PPD试验、痰培养等结果综合判断。治疗期间每月复查CT评估,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耐药性。日常注意佩戴口罩、分餐饮食,保持居室通风,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D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