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有肝癌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综合评估。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体重下降、黄疸、腹胀等症状。诊断方式主要有血液甲胎蛋白检测、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肝穿刺活检等。

1、症状观察
肝癌早期症状隐匿,可能出现持续性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中晚期可能出现明显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若肿瘤压迫胆管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梗阻性黄疸表现。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上腹肿块,伴有腹胀腹水时需高度警惕。
2、血液检测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约60%肝癌患者会出现AFP升高。但需注意妊娠、活动性肝炎等也可导致AFP轻度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合成与代谢能力,出现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红素升高等提示肝功能受损。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乙肝或丙肝等肝癌高危因素。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可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增强CT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血管侵犯情况,典型肝癌表现为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快速消退。磁共振成像对小于2厘米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超声造影或PET-CT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4、病理活检
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脏占位,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但需注意穿刺可能导致肿瘤种植转移或出血等并发症,通常仅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法确诊时考虑。
5、高危因素评估
长期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等都是肝癌高危因素。有肝癌家族史者风险增加。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和AFP联合筛查。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患者也需加强监测。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建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高糖食物。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并遵医嘱抗病毒治疗。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适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