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并发症管理等方式综合干预。
1、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腺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临床常用胰岛素注射液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替代治疗,同时需配合动态血糖监测调整剂量。
2、胰岛素抵抗
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迫使胰腺代偿性超负荷工作。多见于腹型肥胖人群,常伴随黑棘皮病表现。改善措施包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达格列净片等胰岛素增敏剂,并结合抗阻训练。
3、遗传易感性
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病概率显著增加,尤其HLA-DQ基因变异与1型糖尿病强相关。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妊娠期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
4、肥胖因素
内脏脂肪堆积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体重指数超过28者建议通过低升糖指数饮食减重,必要时可考虑代谢手术。注意避免过快减重诱发酮症酸中毒。
5、生活方式失衡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会加速β细胞凋亡。推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不少于25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吸烟者应戒烟以改善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性化血糖控制目标,定期筛查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烹饪时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选择全谷物主食搭配优质蛋白。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足部护理需每日检查有无破溃。血糖记录本应包含餐前餐后数值供复诊时医生参考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