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与高血压肾损害的鉴别主要依据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直接引起的血压升高,而高血压肾损害则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两者在治疗策略和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需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综合判断。

肾性高血压通常继发于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或多囊肾等。患者往往有明确的肾脏病史,血压升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平行,尿检常见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是主要机制,部分病例需通过肾动脉造影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肾脏疾病,如控制蛋白尿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纠正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手术等。

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多有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病理特征为肾小动脉硬化及肾小球缺血性改变,影像学可见肾脏体积缩小。治疗核心是严格血压控制,优先选择肾保护性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时需管理血脂、血糖等代谢因素。
临床鉴别要点包括发病顺序、尿检异常程度及肾功能进展速度。肾性高血压常先有肾脏病后出现高血压,尿蛋白量多且伴活动性尿沉渣;高血压肾损害则先有高血压多年后才出现肾损伤,尿蛋白量较少且以白蛋白为主。动态监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也有助于鉴别,高血压肾损害进展通常更缓慢。
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避免高盐饮食及肾毒性药物。出现不明原因血压升高或尿检异常时,应及时完善尿微量白蛋白、肾动脉超声等检查。两类疾病均需长期随访,肾性高血压患者还需关注原发肾脏病的活动情况,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则应严格控制血压靶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