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产前筛查、新生儿免疫接种和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实现。主要有孕期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高病毒载量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避免分娩过程中的血液暴露、母乳喂养性评估等关键环节。

1、产前筛查
所有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查。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载量和肝功能。孕期定期监测病毒载量有助于评估母婴传播风险,病毒载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妊娠中晚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筛查还能帮助制定新生儿出生后的免疫预防方案。
2、新生儿免疫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须在出生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疫苗需按0-1-6月程序完成三剂接种,可使保护率达到90%以上。免疫球蛋白能立即中和可能感染的病毒,与疫苗协同构建双重保护。接种后7-12个月应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
3、抗病毒治疗

病毒载量超过一定数值的孕妇,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母体病毒载量,将宫内感染概率控制在5%以下。治疗需持续至产后1-3个月,停药前应评估肝功能。用药期间需每月监测病毒载量和肾功能。
4、分娩防护
分娩过程中要避免胎儿接触母血和阴道分泌物。会阴侧切、胎头吸引等操作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应严格评估必要性。剖宫产不能进一步降低规范免疫预防后的传播率,但病毒载量极高时可作为备选方案。所有器械需严格消毒,医务人员需做好标准防护。
5、哺乳管理
新生儿完成免疫接种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可进行母乳喂养。乳头皲裂或出血时应暂停哺乳,待伤口愈合后恢复。母亲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评估药物经乳汁分泌的性。若新生儿口腔黏膜有破损,需暂停直接哺乳改用泵吸喂养。
除医疗干预外,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孕妇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诊,避免过度劳累。儿童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后,仍需定期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疫苗。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足营养,有助于提升母婴免疫力。家庭成员若未接种疫苗或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建议完成疫苗接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