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通过加强产前监测、规范新生儿胆红素管理、及时光疗干预、母乳喂养指导和避免高危因素等方式预防。该病主要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溶血性疾病、早产或感染等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1、加强产前监测
孕妇需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尤其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等高危因素时,应监测母体抗体效价。若发现胎儿溶血风险,可提前制定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监测方案。妊娠期避免感染、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胎儿出生后胆红素升高的概率。
2、规范胆红素管理
新生儿出生后需在24小时内完成胆红素基线检测,之后根据日龄和风险等级动态监测。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检测,早产儿或溶血患儿需缩短监测间隔。胆红素水平接近光疗阈值时,应提前干预,避免进展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3、及时光疗干预

光疗是降低胆红素的有效手段,当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时需立即启动。蓝光或白光照射可促进胆红素异构化排出,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补液及保护眼睛。对于Rh溶血等高风险患儿,必要时需准备换血治疗。
4、母乳喂养指导
早期足量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重吸收。母乳不足时需补充配方奶,避免脱水或热量不足导致的黄疸加重。对母乳性黄疸患儿,可短暂暂停母乳并配合光疗,待胆红素下降后恢复喂养。
5、避免高危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重、头颅血肿、窒息或感染均为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分娩时避免产伤,出生后积极处理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G6PD缺乏症患儿需禁用樟脑丸等氧化剂,溶血性疾病患儿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
家长需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至手足心,监测喂养量、反应及肌张力变化。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便于观察黄疸,避免包裹过多影响肤色判断。若发现嗜睡、吸吮无力或角弓反张等异常,须立即就医。出院后按医嘱复查胆红素,直至黄疸完全消退,高危儿需延长随访至新生儿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