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治疗不充分,延误治疗方面的原因,抑郁症久治不愈,可能是以下这些原因在作祟:
01
童年创伤
童年创伤包含情绪忽视或虐待,躯体及性虐待,躯体应激(如,持续营养不良),依恋问题等。
受虐待个体通常在更早的年龄患上精神疾病,病程更有害,合并症更多,症状更严重,并且对治疗的反应较差。
受虐待的个体在应激易感的大脑区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应以及炎症标志物水平方面发生了改变。在早年,这些可能是有益的神经可塑性适应,但同时增加了抑郁焦虑的风险。
对于有显著童年创伤史的抑郁患者,心理治疗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治疗手段。
02
共病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症状在很多时候容易与抑郁症混淆。例如,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经常描述当他们抑郁时感到非常无聊,不安或极度孤独。
因此,澄清是否同时患有人格障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诊断及开展治疗。
在漫长的病程中,部分患者可能逐渐适应并内化了抑郁所带来的消极认知模式,认为生活灰暗、自我价值低下是常态,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会降低效果,阻碍病情的有效恢复。
03
双相误诊
当人们抑郁多年,即使服用抗抑郁药也好不起来时,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将双相误诊为抑郁症了。
双相误诊率十分高。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忽略轻躁狂或躁狂经历。
轻躁狂和躁狂的症状都会给患者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感受。轻躁狂发作时,人们会表现为思维速度提升、工作效率更高、更爱社交、十分健谈等,社会功能反而有所加强。
而躁狂发作时,人们也表现为自信心十足、精力旺盛,但攻击性与冲动性会突出很多,表现为容易与他人起冲突、冲动性过度消费,有时还会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幻听等)。但患者对这些症状的负面影响并不自知。
因此,当患者提供的过往病情材料缺乏了轻躁狂和躁狂等内容,精神科医生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将双相障碍诊断为单相的抑郁症。此时按照抑郁症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就很难治好了。
04
生物学差异
有研究者指出,抑郁症相似表型的背后是众多的生物学亚型。而不同的亚型则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因此,有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治不好”可能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治疗。还有一种假设认为,不同的患者适合不同的药,是因为个体的代谢差异。而这一点也可能是源于基因差异。
总的来说,吃药没有好转,有很多原因,这些都需要医生来判断。通常,医生会考虑通过调整治疗策略来应对这些比较难治的抑郁症。
坚持治疗是关键01
当前可供临床选择的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但选用何种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这里特别提醒两点核心信息:
首先,抗抑郁药发挥作用需要时间。
通常在开始用药后的2至4周,患者会感受到初步改善,而药物达到充分效果可能要耗时2至3个月,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因此,请务必耐心等待,切勿未经医生指导自行更换或停用药物。
其次,对于慢性抑郁症的管理,关键在于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即使症状有所缓解甚至消失,也应维持原治疗计划,任何调整治疗方案的决定都应在与医生充分沟通后进行,避免因擅自减药或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心理治疗02
慢性抑郁症可能会导致个体人格特质发生不良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在患病前就已存在易情绪波动、焦虑、固执、抵触等倾向。而通过心理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重塑健康的人格模式,对疾病康复至关重要。
另外,有研究显示,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较单独使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更为优越且效果持久,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并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所以在面对抑郁症的治疗时,药物与心理双管齐下的策略常被视为优解。
物理治疗03
物理治疗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改善抑郁症患者异常的脑网络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达到一个高效抗抑郁的效果,对于治疗抑郁症患者受损的认知功能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