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康医院设立精神疾病、普通精神科、医学心理科等多个门诊科室;主要收治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失眠症、酒精依赖、青少年人格发育障碍(网瘾、厌学、双相情感障碍)、各种类型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等
生活中,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刚离开家门,又不放心回去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看到货架上的东西有些乱,忍不住冲上去按类别摆好;洗手后感觉洗一遍没洗干净,要再洗一次才舒服;在书桌上摆放文具时,要保证每一支笔都与其他笔平行且间距相等,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这些行为,很多人都有过,只是程度不同。于是,有人怀疑:“我是不是有强迫症?”
01强迫症和强迫现象
人们对于强迫症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剧的戏剧性表现,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的座位必须在固定位置、做事严格按照程序来、对环境的整洁程度有极为严苛的追求,这一切表现都反映了他对秩序感的强迫性需求。
实际上,看起来具有强迫性、总被人们叫作强迫症的行为,大概率只是强迫现象。
儿童在2~4岁进入秩序敏感期后,常常会对物品摆放的秩序或吃饭睡觉的流程特别关注,再大一点,他们开始追求食物、文具、服装搭配的完美性,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有些青少年会要求他们的作业本必须没有一丝褶皱,还有些人不论刮风下雨都必须穿固定搭配的那套衣服。这些执念和仪式感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强迫现象通常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不受控制地反复出现某些想法,强迫行为则常常是为了缓解焦虑或痛苦而反复进行的行为。偶尔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强迫现象多是短暂性的,虽然会让人感到不适,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等方式来减轻或消除。
青少年常见的强迫思维有:
(1)担心自己不受欢迎,不被喜欢
(2)想象自己、家人、朋友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3)想象不做某事就会大难临头
……
青少年常见的强迫行为有:
(1)反复检查作业
(2)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3)反复做固定的动作
……
强迫症则是一种焦虑障碍,属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范畴。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具有持续性和频繁性,不受控制地反复出现,患者常常无法抵制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耗费大量时间,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社交功能受损,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同时伴随着明显的主观痛苦感受。
02强迫症为何“偏爱”我们
强迫症的发病率高峰出现在青春期早期和成年期早期,其病因十分复杂,涉及遗传因素、脑部功能异常、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但也存在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易敏感的特点,会导致出现钻牛角尖、思想和行为上的偏执和强迫情况。
从家庭环境来看,如果父母对我们的要求过于严格,过度干涉我们的生活,不同程度的批评、惩罚和否定都会让我们感到压抑和束缚,会使我们逐渐变得敏感、抑郁,进而出现强迫行为。
从社会环境来看,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会降低,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另外,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等都是促使强迫症形成的应激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