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协爱德胜堂医院是由上海市卫健委批准设立的大型康复护理特色医院,集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配备运动功能评估仪(GMFM评估工具)、感统训练器械(平衡木、触觉球、秋千)、肢体矫正支具(踝足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中医理疗仪(小儿推拿床、针灸仪)、言语训练设备等专业仪器,拥有儿科康复师、儿童物理治疗师(PT)、中医师组成的经验丰富团队。
医院可收住神经发育障碍(含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感统失调康复等患者,核心优势为“中西医结合+运动矫正-功能提升协同干预”——将现代康复技术(运动功能训练、肢体矫正、感统整合)与传统中医手段(小儿推拿、针灸)结合,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患儿脑瘫分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运动功能评分(GMFM)制定个性化方案。
院内护工团队针对小儿特点提供细致照护,包括辅助训练、情绪安抚、生活照料(喂饭、穿衣、如厕协助);营养师根据患儿生长发育需求,定制高蛋白、高钙、易消化的膳食(如鸡蛋羹、鱼肉泥、蔬菜粥),满足脑瘫患儿对能量与营养的特殊需求;住院环境采用童趣化设计,设置运动训练区(宽敞无干扰空间)、感统游戏区(色彩丰富的训练道具),减少患儿对治疗的抵触,同时提供单人间、双人间,方便家属陪护。
预约参观详询:021-57133120
小儿脑瘫合并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干预与运动能力提升
小儿脑瘫合并运动功能障碍,胎儿期或婴幼儿期脑损伤(如缺氧、早产、脑感染)导致大脑运动中枢发育异常,表现为肢体痉挛(如脚尖着地、上肢屈曲)、运动协调差(无法平稳走路、抓握物品不稳)、姿势异常(如足内翻、脊柱侧弯),部分患儿伴随言语障碍、智力发育滞后,两种问题形成“运动差-发育慢”恶性循环(运动障碍限制探索与学习,长期缺乏刺激加剧发育滞后),科学干预需同步“矫正运动异常+提升运动能力”,用专业训练缓解痉挛、改善姿势,以趣味活动激发主动运动意愿。
一、双障碍评估与干预方向
1.评估方法:
-脑瘫评估:依据脑瘫分型标准判断类型(痉挛型z常见,占60%-70%);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Ⅴ级,Ⅰ级能独立行走,Ⅴ级完全卧床);
-运动功能评估: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0-100分,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强)评估抬头、翻身、坐、爬、走等能力;检查肢体痉挛程度(用Ashworth痉挛分级,0-Ⅳ级,Ⅳ级为严重痉挛);
-伴随障碍评估:评估言语能力(如能否说简单词语)、智力水平(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确定是否需同步干预。
2.干预方向:先通过物理治疗缓解肢体痉挛、改善基础姿势(如抬头、翻身),再逐步提升主动运动能力,每次干预20-30分钟(符合患儿耐力),每日2-3次,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二、分阶段综合干预
1.基础姿势改善期(缓解痉挛+建立基础运动模式):
-痉挛缓解与姿势训练:
-物理治疗:对痉挛肢体进行“被动牵伸训练”(如拉伸小腿后侧肌肉,缓解脚尖着地),每次5分钟,每日3次;使用低频电刺激仪(刺激松弛肌肉,平衡痉挛肌肉),每次15分钟,每日1次;
-姿势矫正:佩戴定制踝足矫形器(白天站立、行走时佩戴,夜间取下),纠正足内翻、脚尖着地;进行“抬头训练”(俯卧位,用玩具吸引患儿抬头),每次5分钟,每日2次;“翻身训练”(辅助患儿从仰卧翻至侧卧,再翻至俯卧),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家庭配合:家长学习简单牵伸动作(如轻柔拉伸患儿手臂、腿部),每日在家辅助训练1-2次;给患儿穿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衣加重肢体束缚;用柔软的床垫(避免过软影响姿势建立),睡觉时保持正确姿势(如侧卧时夹枕头,预防脊柱侧弯)。
2.主动运动提升期(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协调):
-运动能力训练:
-肌力与协调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让患儿坐在椅子上,左右推动身体,训练平衡),每次10分钟,每日2次;用感统器械“触觉球”(让患儿趴在球上,前后滚动,锻炼核心肌力),每次8分钟,每日2次;“抓握训练”(用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患儿主动抓握,从大玩具过渡到小积木),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行走训练:GMFCSⅠ-Ⅱ级患儿,练习“扶走训练”(扶着扶手或家长手走路),每次15分钟,每日2次;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训练”(在安.全区域,鼓励患儿独自走路),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趣味激发:将训练融入游戏(如“爬着找玩具”“推着小车走”),提升患儿主动参与度;记录患儿每次训练的进步(如“今天多爬了1米”“能独立坐5分钟”),用贴纸、表扬给予奖励。
3.生活能力整合期(运动能力与生活技能结合):
-生活与运动结合训练:
-生活技能训练:进行“自主进食训练”(用特殊餐具,如宽柄勺子,引导患儿自己吃饭),每次20分钟,每日2次;“穿衣训练”(从简单的套头衫、松紧裤开始,辅助患儿学习穿脱),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社会适应训练:组织患儿参与小组活动(如一起玩球、搭积木),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训练在集体中运动与互动;带患儿到户外(如公园),练习走平缓的小路、上下矮台阶,每次30分钟,每周2次;
-长期管理:每6个月复查GMFM评分、痉挛程度,调整训练方案与矫形器;避免过度保护(如因怕跌倒不让患儿走路),适当允许尝试与探索;家长与学校沟通,为患儿提供适配的学习与活动环境(如教室预留足够活动空间)。
三、中医辅助与环境优化
1.中医辅助干预: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小儿推拿(按摩痉挛肢体的拮抗肌肉,如按摩大腿前侧肌肉,缓解小腿后侧痉挛),每次15分钟,每日2次;针灸治疗(选取改善运动功能的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穴,需专业医师操作),每周2-3次;辨证使用中药调理(如肝肾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辅助发育。
2.环境优化:
-康复环境:训练区域地面铺防滑垫,配备防护栏与软质玩具,预防跌倒受伤;
-生活环境:家中家具高度适配患儿(如低矮的桌子、椅子,方便患儿坐起、使用);移除地面障碍物(如电线、小玩具),留出宽敞活动空间;在墙面安装扶手(方便患儿扶站、行走);使用色彩鲜艳的物品(如红色杯子、黄色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激发主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