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肿胀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受到外力撞击所引起的。在此期间就需要留意观察脚踝部位是否还伴有发红或者疼痛的症状,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治疗,以免症状加重而影响正常的活动功能。那么脚踝有点肿到底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了解相关的具体因素。
第一、脚踝扭伤。如果是剧烈运动之后出现了脚踝发肿的现象,则要考虑可能是因为运动过程中导致脚踝扭伤所引起的,通常还会伴有明显的疼痛感。急性期内可以通过局部冷敷的方式来减轻皮下出血和局部肿胀,48小时以后再改为热敷的方式来增加血液循环,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第二、体位改变。受到体位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出现脚踝肿胀的现象,比如长时间行走或者站立的情况下,会导致双腿下垂的时间过长,而长时间坐着之后,则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受到这些不良因素影响,都会导致双腿肌肉出现静脉血液回流不畅的现象,从而引发下肢和双脚浮肿的问题,一般适当休息之后,症状便会逐渐减退。
第三、踝关节滑膜炎。受到暴力打击或者因为长时间的慢性劳损,都有可能引发踝关节滑膜炎,在此期间会导致踝关节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活动功能受限的问题。患病期间要注意减少活动,并且对局部进行适当热敷,此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出现脚踝肿胀情况下如果还伴有明显的疼痛感,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尤其不要长时间行走,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平时也要注意保护踝关节部位,避免再次受到外力撞击而引发二次损伤,这样就会影响局部的正常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