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一个月来两次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子宫病变或生活压力导致,需排查激素水平、器质性疾病及调整生活方式。
1.内分泌失调
育龄女性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控。频繁出血常见于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黄体期缩短会导致月经周期少于21天,多囊患者可能出现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建议在月经第2-4天抽血查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同步进行。短期调节可服用黄体酮胶囊,中药如乌鸡白凤丸也有调理作用。
2.子宫器质性疾病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占位病变会干扰内膜正常脱落。特别是黏膜下肌瘤,即使直径小于1cm也可能引起经间期出血。35岁以上女性建议做阴道超声,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直径超过1cm的息肉需电切术,肌壁间肌瘤可选择超声治疗。
3.生活因素干扰
短期压力骤增、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会影响下丘脑功能。体重指数低于18.5时,体脂率不足可能造成雌激素合成障碍。每日热量摄入不应低于1200大卡,瑜伽和冥想能缓解压力。旅行时差超过3小时可能引起暂时性月经紊乱,通常2-3个周期可自行恢复。
4.药物及避孕方式
紧急避孕药含大剂量孕激素,用药后5-7天可能出现撤退性出血。宫内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时,点滴出血可能持续3-6个月。短效避孕药漏服超过12小时可能引发突破性出血,需按说明书补服。
持续出现周期紊乱需排除血液疾病或恶性肿瘤。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就诊时携带既往检查报告。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异常出血应优先排查子宫内膜癌,建议做诊刮病理检查。保持规律作息,经期避免生冷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