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体温超过38℃需及时干预。物理降温、药物退烧、补液观察是核心处理方式,持续高热或伴随惊厥需立即就医。
1物理降温
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禁止使用酒精擦浴,婴幼儿皮肤渗透性强易导致中毒。退热贴可辅助降低额头温度,但需每4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室温24-26℃,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
2药物干预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每4-6小时给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5次。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幼儿,间隔6-8小时给药,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阿司匹林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服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记录用药时间避免过量。
3补液护理
母乳喂养婴儿增加哺乳频次,配方奶喂养者适当稀释浓度。口服补液盐按体重补充,每公斤50-100ml/天。观察尿量保持每4-6小时排尿,出现脱水症状如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需静脉补液。稀释的苹果汁或米汤可补充电解质,避免饮用碳酸饮料。
4症状监测
每小时测量肛温或耳温,腋温需加0.5℃换算。记录发热曲线,注意是否出现皮疹、呕吐或意识改变。体温骤降伴随大汗需预防虚脱,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发热超过72小时或反复超过40℃需血常规检查。
5就医指征
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立即急诊。出现抽搐、呼吸急促、紫绀等危重症状时保持侧卧位送医。热性惊厥患儿需脑电图排查癫痫,持续惊厥超过5分钟需静脉注射安定。接种疫苗后发热超过48小时需排除疫苗反应。
正确护理可使多数发热在3天内缓解,但需警惕脑膜炎、尿路感染等隐匿性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是婴幼儿易发热的主因,合理护理比快速退烧更重要。就医时携带详细体温记录和用药史,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