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烧是常见的免疫反应,通常无需过度担忧,可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干预。原因与疫苗激活免疫系统有关,处理需观察体温变化、补充水分,高热时及时就医。
1.疫苗反应机制
乙脑疫苗含有灭活病毒或减毒活病毒成分,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免疫系统识别外来抗原时释放炎性介质,可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一过性发热。多数发热出现在接种后6-8小时,持续1-2天,体温多在38.5℃以下。
2.分级处理方案
体温37.3-38℃时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保持环境通风,减少衣物包裹。体温38.5℃以上需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15mg/kg)或布洛芬(每次5-10mg/kg)间隔4-6小时给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注意两种退热药不可交替使用。
3.需就医的警示症状
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体温超过39℃且退热药无效时需就诊。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皮疹扩散或注射部位化脓应立即就医。早产儿、有热性惊厥史的婴幼儿发热达38℃即需医疗评估。就医时需携带疫苗说明书和接种记录。
4.家庭护理要点
维持每日饮水量达100-150ml/kg,母乳喂养者增加哺乳频率。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半流质食物。监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记录发热曲线。避免使用冰敷或捂汗等错误方式,接种部位红肿可用冷毛巾外敷。
疫苗接种后发热是免疫建立的正常过程,多数48小时内自行缓解。家长应掌握正确的体温监测方法和退热技巧,既不过度治疗也不延误重症识别。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有助于宝宝度过疫苗反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