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可能由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先天性椎管狭窄、外伤等因素引起。
1、颈椎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椎体边缘形成骨赘,导致椎管容积减小。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会加速这一过程,增生的骨赘可能直接压迫脊髓或影响血供。
2、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组织向后突出压迫脊髓。急性突出多与颈部突然受力有关,慢性突出常伴随椎间盘脱水变性。患者可能出现手指麻木、持物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
3、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后纵韧带异常钙化增厚,使椎管前后径缩小。该病变可能与代谢异常或慢性劳损有关,骨化韧带可直接压迫脊髓前动脉,导致脊髓缺血性损伤。
4、先天性椎管狭窄:
发育性椎管容积较小者更易发病,即使轻度退变也可能引发症状。这类患者颈椎管矢状径常小于12毫米,脊髓缓冲空间不足,轻微压迫即可出现下肢踩棉感等症状。
5、外伤因素:
颈部挥鞭样损伤或直接撞击可能导致椎间盘急性突出、椎体骨折脱位。外伤后局部血肿机化、瘢痕形成会进一步加重椎管狭窄,部分患者伤后数月才逐渐出现进行性脊髓病变。
预防脊髓型颈椎病需避免长期保持低头姿势,使用电脑时调整显示器至平视高度。睡眠选择高度适中的颈椎保健枕,避免颈部悬空。适度进行游泳、羽毛球等仰头运动可增强颈后肌群力量。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减轻颈椎负荷。出现持筷困难、步态不稳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