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在出现严重神经压迫、脊髓损伤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主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伴持续性剧烈疼痛、脊髓型颈椎病伴进行性肌力下降、颈椎间盘突出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五种情况。
1、神经压迫:
当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持续3个月以上,且经药物、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常见术式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可解除神经压迫并稳定颈椎结构。
2、脊髓损伤:
脊髓型颈椎病出现下肢踩棉花感、步态不稳等脊髓压迫症状,或肌电图显示明显神经传导异常时需尽早手术。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减轻脊髓压迫,避免不可逆神经损伤。
3、椎动脉缺血:
颈椎不稳导致椎动脉受压引发反复眩晕、视物模糊,经血管造影证实血流受阻时需手术固定。颈椎椎间融合术可重建稳定性,改善椎动脉供血。
4、结构畸形: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或椎体滑脱导致椎管狭窄超过50%,伴随进行性四肢无力时需减压手术。椎板切除术联合内固定能有效扩大椎管容积。
5、急性外伤: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时需急诊手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可复位骨折并解除脊髓压迫。
术后需佩戴颈托保护3个月,避免低头、扭转等动作。康复期可进行颈部等长收缩训练,如双手交叉抵住前额做对抗练习。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摄入3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颈椎枕,保持颈部自然曲度。定期复查颈椎MRI评估神经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