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灼痛、呕吐胆汁、腹胀嗳气、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症状发展通常经历早期功能性紊乱、进展期黏膜损伤和严重并发症三个阶段。
胸骨后或剑突下持续性烧灼样疼痛是典型表现,疼痛常在进食后加重,空腹时减轻。胆汁与胃酸混合后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氢离子逆向扩散刺激神经末梢。疼痛发作时可采取半卧位缓解,需避免高脂饮食刺激胆汁分泌。
晨起或餐后呕吐黄绿色苦味液体,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由于幽门功能失调,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至胃部。长期呕吐可能引发食管黏膜撕裂,呕吐后建议用温水漱口保护牙釉质。
胃排空延迟导致上腹部饱胀感,伴随频繁打嗝。胆汁反流干扰胃蠕动节律,产生过多气体。餐后适度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需避免碳酸饮料及口香糖等产气食物。
因进食诱发疼痛而主动减少食量,长期可导致营养不良。胆汁反流改变胃内环境,影响胃蛋白酶活性。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优先选择易消化的蒸煮类食物。
持续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进行性消瘦,可能伴随贫血症状。胃黏膜长期炎症影响铁和维生素B12吸收。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时垫高床头15-20厘米可减少夜间反流。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限制咖啡、巧克力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戒烟戒酒有助于改善幽门功能。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黑便时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