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可通过随身携带糖果、调整药物剂量、规律监测血糖、及时就医、预防夜间低血糖等方式处理。低血糖通常由降糖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素瘤等原因引起。
1、随身携带糖果:
发生低血糖时需立即补充15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果汁或软糖。进食后15分钟复测血糖,若仍低于3.9毫摩尔/升需再次补充。日常外出应随身携带方糖、蜂蜜等应急食品,避免空腹运动或长时间未进食。
2、调整药物剂量:
反复低血糖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用量。长效胰岛素可调整为中效剂型,α-糖苷酶抑制剂需与餐同服。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格列本脲等经肾排泄药物,改用格列喹酮等肝代谢药物。
3、规律监测血糖:
每日至少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注射胰岛素者需加测睡前血糖。血糖波动大时应进行七点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后及凌晨3点。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可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尤其适用于老年或病程超10年的患者。
4、及时就医:
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低血糖需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疑似胰岛素瘤需做72小时饥饿试验和胰腺CT检查。长期反复低血糖可能损伤脑细胞,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继发因素。
5、预防夜间低血糖:
睡前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需适量加餐,选择牛奶、饼干等缓释碳水化合物。避免晚餐前注射大剂量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注射时间不宜晚于22点。使用胰岛素泵者可设定午夜至凌晨的基础率降低模式。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定时定量饮食,每餐包含50%非精制碳水化合物、30%优质蛋白质和20%健康脂肪。运动宜在餐后1小时进行,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高强度运动后需补充额外碳水化合物。家属需学习胰高血糖素注射方法,患者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有助于紧急情况识别。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建立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