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和急性肠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范围不同,前者仅累及肠道,后者同时涉及胃和肠道。两种疾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交叉但各有侧重,主要差异体现在病变部位、典型症状群、检查侧重点三个方面。
急性肠炎病变局限于小肠或大肠黏膜,常见于进食污染食物后,病原体直接侵袭肠黏膜。急性肠胃炎则同时累及胃窦部与肠道,多因病毒或细菌经口感染后,在胃酸屏障减弱时引发全消化道炎症。胃镜检查可直观区分两者,肠胃炎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
急性肠炎以脐周绞痛、水样便为主要表现,呕吐较少见。急性肠胃炎典型表现为上腹灼痛后出现呕吐,继而腹泻,呕吐物常含胃内容物。肠胃炎因胃部受累更易出现早饱、嗳气等胃动力紊乱症状,肠炎则以肠鸣音亢进为特征。
急性肠炎诊断需侧重粪便常规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细菌培养等。急性肠胃炎需结合胃泌素检测评估胃黏膜状态,必要时行胃镜取活检。血常规检查中,肠胃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升高更显著,反映胃部炎症反应更强。
急性肠炎多由志贺菌、沙门菌等肠道特异性病原体引起。急性肠胃炎常见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嗜胃肠道病原体,部分病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两者均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引发,但肠胃炎更易合并酸相关黏膜损伤。
急性肠炎治疗以蒙脱石散、肠道益生菌为主,严重者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急性肠胃炎需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呕吐剧烈时联用甲氧氯普胺。两者均需补液纠正脱水,但肠胃炎患者更需注意电解质平衡紊乱风险。
患病期间宜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清淡少油饮食,每日分5-6餐减轻胃肠负担。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诱发肠套叠。注意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