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临床危害通常大于低血压。血压异常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基础病因、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并发症风险,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致命事件,低血压则以晕厥、休克为主要风险。
高血压多与动脉硬化、内分泌疾病等病理性因素相关,低血压常由脱水、体位改变等生理性因素诱发。原发性高血压需终身管理,而体位性低血压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
长期高血压会直接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导致左心室肥厚、肾功能衰竭等不可逆病变。急性低血压虽可能造成短暂缺血,但较少引起性器官损伤。
高血压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出血性脑卒中等急症的风险显著增高,致死率可达30%以上。严重低血压可能导致跌倒外伤或休克,但及时纠正后预后较好。
高血压控制需联合用药及严格监测,部分顽固性高血压需介入治疗。低血压通常通过补液、弹力袜等非药物措施即可缓解,仅严重病例需升压药物。
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患者5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概率超50%,而慢性低血压患者多数不影响预期寿命,但需警惕潜在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建议血压异常者每日监测并记录血压变化,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并保持规律有氧运动,低血压人群可适当增加水分及电解质摄入。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所有血压管理方案均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靶器官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