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体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及输血传播五种途径感染婴幼儿。
先天性感染是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宫内经胎盘感染、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及产后哺乳传播。孕妇原发性感染时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的概率达30%-40%,复发感染时约1%胎儿受累。母乳中病毒检出率在血清阳性母亲中可达20%-70%,早产儿经母乳感染风险更高。
家庭内密切接触是幼儿期感染的重要途径。病毒存在于感染者唾液、尿液等体液中,通过共用餐具、亲吻等密切接触传播。托幼机构中儿童间交互感染常见,2岁以下儿童年感染率可达10%-20%。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更易通过此途径获得感染。
感染者的唾液、尿液、泪液、精液及宫颈分泌物均含病毒。幼儿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衣物等物品经口鼻黏膜感染。病毒在体液中可存活数小时,潮湿环境更利于病毒传播。儿童啃咬共享玩具等行为显著增加传播风险。
住院新生儿可能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感染,包括气管插管、留置导管等操作。早产儿接受多次输血或静脉营养治疗时风险增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呼吸机管路等器械的交叉使用可能造成传播。
输入含有潜伏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血清阴性受血者感染率达1%-4%。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需多次输血风险较高。目前多数地区已实施献血者巨细胞病毒筛查,但白细胞滤过技术仍不能完全消除传播风险。
预防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需多环节控制,孕妇应进行血清学筛查并避免接触患儿分泌物。母乳喂养前可进行巴氏消毒处理,护理人员需规范洗手。儿童玩具定期消毒,避免共享餐具。医疗机构需严格筛查血制品,对早产儿建议使用巨细胞病毒阴性血液。保持居室通风、加强儿童手卫生可有效降低接触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