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和肝囊肿在CT报告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密度表现、强化方式、边界清晰度及伴随征象五个方面。
肝癌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病灶边缘呈浸润性生长,可能出现"蟹足样"改变。肝囊肿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整,囊壁薄而均匀。部分肝癌因内部坏死液化可能形成假囊性结构,但囊壁厚薄不均且内壁粗糙。
平扫CT中肝囊肿表现为均匀水样低密度影,CT值接近0-20HU。肝癌多呈稍低密度影,CT值30-50HU,内部常见更低密度坏死区。部分特殊类型肝癌如透明细胞癌可能表现为等密度,需结合增强扫描判断。
肝癌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特征,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对比剂迅速退出。肝囊肿无实质性强化,仅在囊壁可见纤细光滑的线样强化。部分复杂囊肿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增厚强化,但无结节样突起。
肝囊肿边界清晰锐利,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确,可见"刀切征"。肝癌边界模糊不清,周围可能出现卫星灶或微血管浸润,增强后可见"晕征"。少数膨胀性生长的肝癌边界相对清晰,但始终存在过渡带。
肝癌常合并肝硬化背景、门静脉癌栓、胆管扩张或淋巴结转移等继发征象。肝囊肿多孤立存在,巨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结构但无侵袭表现。多囊肝患者可见肝脏布满大小不等囊肿,但无门脉高压相关改变。
日常需注意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筛查,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检查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酒精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5克。饮食宜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硒元素。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右上腹隐痛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解读影像报告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