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胃炎呕吐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口服止吐药物、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小儿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补液防脱水:
呕吐会导致体液大量流失,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轻度脱水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中度脱水可能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补液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5-10毫升,间隔10-15分钟喂服。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计算,持续4-6小时。
2、调整饮食:
呕吐期间需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过渡。可先尝试米汤、稀释苹果汁等低渗液体,随后逐步添加米糊、烂面条等低脂低纤维食物。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摄入,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缩短单次喂养时间。
3、口服止吐药物:
持续呕吐影响补液时可考虑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或昂丹司琼等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药物可能引起的头痛、便秘等不良反应。2岁以下幼儿使用止吐药需特别谨慎,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
4、益生菌调节:
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可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减轻炎症反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含乳糖成分的益生菌制剂。与抗生素联用时需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一般持续1-2周。部分菌株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预防作用。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呕吐物带血或胆汁、尿量显著减少、精神萎靡、高热不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细菌性肠炎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就医时应详细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携带既往用药记录供医生参考。
护理期间保持居室通风,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避免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每日补充元素锌10-20毫克持续10-14天。注意手卫生及餐具消毒,避免家庭成员交叉感染。观察大便性状变化,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帮助肠道功能恢复。急性期后2周内建议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肠套叠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