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夜间反复发烧建议挂儿科或急诊儿科。夜间发热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反应、环境温度、脱水或疫苗接种反应引起,需结合伴随症状判断病情轻重。
1、感染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儿童夜间发热常见原因,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伴随咳嗽、鼻塞症状;细菌性扁桃体炎可能出现咽痛、拒食。需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原体。
2、免疫反应:
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白天接触病原体后,夜间免疫应答可能更为活跃,导致体温周期性升高。这种发热通常不超过38.5℃,无其他明显不适,可观察24-48小时。
3、环境温度:
过度包裹或室温过高会导致婴幼儿体温调节失衡,出现"捂热综合征"。测量体温前应先降低环境温度至22-24℃,移除过多衣物,30分钟后复测体温以排除假性发热。
4、脱水发热:
婴幼儿体液代谢快,夜间长时间未补水可能出现脱水热,表现为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每公斤体重需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同时监测精神状态和循环状况。
5、疫苗反应:
接种疫苗后7天内可能出现一过性低热,如百白破、麻腮风疫苗常见于接种后48小时出现,通常持续1-2天。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72小时以上需排除偶合感染。
护理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控制在24-26℃。选择透气棉质衣物,每2-3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发热期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避免果汁等高渗液体。物理降温建议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进食量、尿量及皮肤黏膜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抽搐、皮疹、呼吸急促或意识改变,需立即急诊就医。退热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按体重给药,不同成分退烧药间隔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