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与乙肝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病毒类型,慢性肝炎包括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多种类型。慢性肝炎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1、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2、丙肝病毒感染:
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丙肝症状较轻,但易转为慢性,长期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目前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联合达拉他韦等方案,需严格遵医嘱治疗。
3、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因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治疗关键在于戒酒,辅以营养支持和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常见于肥胖、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控制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维生素E等药物。
5、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所致,女性多见。症状包括疲劳、关节痛等,可能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需长期随访调整用药。
慢性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根据肝功能情况选择适宜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严格戒酒,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不同类型慢性肝炎的预后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