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解痉镇痛、胆囊引流术、胆囊切除术等方式处理。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血管因素、化学性刺激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立即禁食以减少胆汁分泌,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可降低胆囊压力。同时静脉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此措施能有效缓解胆囊肿胀和胆绞痛症状。
2、抗生素治疗:
针对细菌感染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7-10天,需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严重感染者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3、解痉镇痛:
山莨菪碱、间苯三酚等药物可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哌替啶类镇痛药适用于剧烈胆绞痛。使用镇痛药物需排除其他急腹症,避免掩盖病情进展。药物镇痛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胆囊引流术: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的危重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感染胆汁。该微创手术能快速降低胆囊内压力,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引流管通常保留2-4周。
5、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是性治疗手段,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时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化脓性胆囊炎需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手术。开腹手术适用于粘连严重的复杂病例。
急性胆囊炎恢复期需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适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病情稳定后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囊情况,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