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可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少、脊髓受压及神经根损伤,主要结构改变包括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增生及后纵韧带骨化。
1、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长期颈椎退变或应力刺激可引发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突起向椎管内生长直接侵占脊髓空间。这类增生多发生在颈5-6、颈6-7节段,通过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骨赘大小与椎管侵占程度。早期可通过颈椎牵引缓解压迫,严重者需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
2、黄韧带肥厚:
颈椎反复屈伸活动导致黄韧带弹性纤维断裂,逐渐纤维化增厚至4毫米以上(正常2-3毫米)。肥厚韧带向椎管内凸入,在动态姿势变化时可能突然加重脊髓压迫。磁共振T2加权像可见韧带呈低信号影,保守治疗采用颈托制动,晚期需手术切除肥厚韧带。
3、椎间盘突出:
髓核突破纤维环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急性突出物含水量高在MRI上呈高信号,慢性期则钙化粘连。突出物可导致脊髓前动脉受压引发缺血,表现为手部精细动作障碍。轻度突出可行椎间盘射频消融,巨大突出需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小关节增生:
颈椎小关节退变后形成骨性关节炎,关节突向椎管内增生使侧隐窝狭窄。这种改变常与椎间盘突出合并发生,压迫神经根引发放射性臂痛。X线斜位片可见"双突征",关节突骨质密度增高。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可暂时缓解症状,终极治疗需关节突切除减压。
5、后纵韧带骨化:
后纵韧带异常骨化形成椎管内连续骨板,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骨化韧带厚度超过椎管矢状径30%即可能压迫脊髓,CT显示沿椎体后缘的条带状高密度影。保守治疗采用甲钴胺营养神经,进展性脊髓病变更需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动作,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颈椎保健枕。日常可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双手交叉抵住前额做抗阻力后仰。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每周食用深海鱼类2-3次有助于延缓骨质退化。急性期疼痛可使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温度不宜超过40℃以防烫伤。定期复查颈椎动态X线片评估病情进展,当出现持物不稳、踩棉花感等脊髓压迫症状时需及时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