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秃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之一,佝偻病患儿通常伴随颅骨软化、肋骨串珠、四肢畸形及囟门闭合延迟四个典型征兆。枕秃可能由头部摩擦、维生素D缺乏、钙吸收障碍、遗传代谢异常或长期卧位压迫等因素引起。
婴幼儿因汗液刺激频繁转头摩擦枕部,导致局部毛发脱落形成枕秃。这类生理性枕秃无需特殊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枕巾即可改善。
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钙磷代谢,造成毛囊周期紊乱。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同时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摄入量,适当进行日光浴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慢性腹泻或肝胆疾病会导致钙质吸收不良,引发低钙血症性佝偻病。这类患儿除枕秃外多伴有夜间惊厥、多汗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并补充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
家族性低磷血症等遗传病会造成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表现为顽固性枕秃和进行性骨骼畸形。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采用磷酸盐制剂与骨化三醇联合治疗。
长期保持仰卧位会使枕部持续受压,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脱发。建议每日进行俯卧训练,更换不同睡姿,使用中间凹陷的婴儿枕减轻压力。
预防佝偻病需保证每日400-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母乳喂养者母亲需同步补钙。6月龄后逐步添加蛋黄、肝泥等富钙辅食,阴雨天可通过食用强化维生素D奶粉补充。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夏季选择树荫处暴露四肢皮肤,冬季可延长至3小时分段进行。定期监测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发现肋骨外翻、腕踝关节膨大等骨骼改变需立即就医。注意区分生理性枕秃与病理性脱发,若伴随夜啼、烦躁、方颅等任一症状,应进行骨骼X线及血生化检查确诊。